2月23日,一名51岁的渐冻症患者因不慎摔倒致股骨转子间骨折送入禄丰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深圳有8家企业,华为、腾讯、正威都是电子信息行业的佼佼者。假如把产业链比喻成一条大江大河,深圳守住产业链,就是为全球守护源头。

当天,超90%的商户正常营业。以通信行业为例,在近年的奥运会上,隐藏在运营商身后的深圳通信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立足于这条生态链,深圳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4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大产业门类的基础上,深圳进一步细分整理出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车、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8条重点产业链,由政府领导挂帅,负责一个或多个产业链,围绕强链、补链等进行探索。深圳拥有世界级产业链3月21日,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一如往日的热闹。从国内看,尽管1月至2月经济数据回暖明显,但2月金融数据低于预期,市场对形势判断也有分歧。
如银行理财应逐步提高投研能力,发行更多权益类产品,丰富投资者选择,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持续的稳定资金。特别是一段时间来,国内资本市场呈现出单边下跌的情况,引发关注。会议传递出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强烈信号,十分及时和重要。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与数以亿计普通投资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从全球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大宗商品连连上涨。下一步,仍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政策力度不减,促进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大局稳定。

国务院金融委提出明确要求,保持资本市场稳定,非常具有针对性。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不仅是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去年一段时间来,房地产金融方面存在部分一刀切做法,目前正在得到纠正,房地产市场融资和预期有所改善。
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探索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因此,金融委会议强调,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个体理性带来合成谬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防止资本市场大起大落、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不但是金融问题、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金融机构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房地产金融业务结构,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金融委及时召开会议,对市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货币政策、房地产、中概股、平台经济、香港金融市场等进行了回应,传递出稳定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的明确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经济和金融大局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与此同时,要引入更多的长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逐步改变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全面正确看待资本市场波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稳定市场的预期和信心2021年11月3日,浦发银行推出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
衢江农商银行方面,在央行衢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推进个人碳账户金融场景应用下,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那么,多家银行试行个人碳账户背后是什么原因?能否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普惠化?多家银行探索个人碳账户绿色出行,旧物回收,开通电子账单,生活缴费网上办试想,当各类场景中的减排行为被换算为银行账户中的积分,用于换取一定权益,你还会认为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遥不可及吗?当人们都在谈及绿色金融时,绿色金融到底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银行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答案,即碳账户。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等也已布局。深圳市也曾于去年11月印发《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具体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并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建设银行方面,拟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并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据悉,该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建设银行个人客户,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合理确定用户范围和服务规模,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元。
该方案还明确,要建立健全深圳碳普惠体系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如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建立与个人低碳行为挂钩的信用体系等。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金融已成为不少银行的一大发展战略,并且推出了创新型金融产品。
中信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推出碳账户的意义其实也是鼓励用户把生活场景的缴费等功能绑定在该银行,这样零散的资金不断沉淀,用户与银行间的黏性不断增强,不仅银行能够多流动资金,还能开展其他业务。然而,商业银行也有着盈利及自身发展需求,那么如何看待碳账户的实际意义?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从目的来看,银行推出与蚂蚁森林效果相似的碳账户,能够起到活跃存量用户,特别是大量休眠或半休眠用户的目的。
不过,王诗强指出,此类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投入成本并不低,否则将很难获得用户真正的认可,并吸引其持续参与。企业在浦发银行办理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形成对应的碳积分。
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未来用户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而这种想法也得到银行业内人士的证实。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据浦发银行介绍,依托该体系,银行一方面将识别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情况,为所有减碳、固碳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差异化的快速结算、更便宜的资金、更灵活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权益。
比如,上海于今年2月发布《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上海将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引导碳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进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与鼓励上海纳管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权交易的清缴履约。金杜研究院认为,一是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方法学有待开发,二是个人累积的碳资产的使用、消纳场景有限,三是缺少成熟的交易模式和清晰的法律性质。
近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这是中信银行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另外,北京在今年1月召开的交通工作会上也提出,北京将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
是公益还是营销手段近年来,许多银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全社会碳减排。目前,多地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以构建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建立个人碳账户,也被视为碳普惠的重要一环,银行个人碳账户的设立,将为地区带来一定借鉴意义。据介绍,碳积分来源于企业在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个人碳账户则将视线聚焦于客户的日常生活,个人客户可通过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累计积分,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及礼品兑换。有分析称,这主要是将市民的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兑换相应的权益。
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增加用户登录银行App的频次,有利于银行开展营销。对于银行推出碳账户与支付宝蚂蚁森林是否会形成竞争,王诗强坦言,竞争肯定会有,但合作才能共赢。
近日,中信银行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已启动内测。据悉,中信银行推出的碳账户主要依托该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根据不断迭代优化的减排因子模型,实时计算各类生活场景的碳减排量。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碳普惠市场大有可为,但就当前个人参与碳市场,确实还有尚待解决的几个痛点。比如,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其在浦发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如办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以形成对应的碳积分。 |